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为猫头鹰洗冤,刘瑞明文史述林,刘瑞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现代生物学说猫头鹰是益鸟,我国古代文献和民俗却说它是恶鸟,截然相反。

生物学对猫头鹰形态及习性是这样描述的:喙和爪都弯曲呈钩状,锐利,嘴基具蜡膜。两眼不似别的鸟位在头的两侧,而位于正前方。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状,特称“面盘”。周身羽毛大多是黑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夜间或黄昏活动,主食鼠类,间或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应视为农林益鸟。

猫头鹰这类夜间活动的脊椎动物,眼睛的视网膜上较多视杆细胞,它们对极微弱的光线感受灵敏;而其他动物较多的是另一种视椎细胞,只在光线充足时才能感受到。

周作人《苦茶随笔.猫头鹰》一文中辑录了一些古人对猫头鹰的错误说法:

三国时吴国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流离之子”条下:“流离,枭也,自关而西谓枭为流离。适长大还食其母,故张奂云鹞鶫食母,许慎云,‘枭,不孝鸟’是也。”

清代赵佑(字鹿泉)为陆玑此书的《校正》说:“今俗所谓猫头鹰,谓即古人鸮鸟一名鸺鹞者,人常捕之。……哺其子既长,母老不能取食以应子求,则挂身树上,子争啖之飞去。其头悬着枝,故字从木上鸟,而枭首之象取之。以其性贪善饿,又声似号,故又从号,而枵腹之义取之。”

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一:

“乙卯二月余在籍,一日喧传涤岑有大树自鸣,闻者甚众,至晚观者亦众。以爆驱之,声少歇;少倾,复鸣,如此数夜。其声如人长吟,乍高乍低,不知何怪。言者倶以为不祥,后亦无他异。有老人云,鸮鸟产子后即不飞,俟其子啄其肉以自哺,啄时即哀鸣,数日食尽则止。有人捜树视之,果然。可知少见多怪,天下事往往如是也。”

周作人又说:“还有一本什么人的笔记,我可惜忘记了,里边也谈到这个问题。说枭鸟不一定食母,只是老了大抵被食,窠内有毛骨可以为证。这是说它未必不孝,不过要吃同类,却也同样地不公平,而且还引毛骨证其事,尤其是莫须有的冤狱了。”

周作人又对比性的引用了外国的两条资料。英国人怀德在《色耳邦自然史》中有1773年7月8日致巴林顿第十五封信。信中说:

“讲到猫头鹰,我有从威耳兹州的绅士听来的一件事可以告诉你。他们正在挖掘一个空心的大秦皮树,这里边做了猫头鹰的馆舍已有百十来年了。那时他在树底发现一堆东西,当初简直不知道是什么。略经检查之后,他看出乃是一大团的鼷鼠的骨头(或者还有小鸟和蝙蝠的),这都从多少代的住客的嗉囊中吐出,原是小团球,经过岁月便积成大堆了。盖猫头鹰所吞吃的东西的骨头毛羽都吐出来,同那鹰一样。他说,树底下这种物质一共总有好几斗之多。”

周作人感慨:姚元之所记是在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是怀德死后的第二年。人家二十年前按实际观察作说明,我们却是按几百年前的无根据误说,老调重弹。“而差异如此,亦大奇也。”

周作人还译引了斯密士《鸟生活与鸟志》叙猫头鹰食鼠的妙法:

“驯养的白猫头鹰一驯者如此,所以野生者亦或如此一处分所捉到的一只鼷鼠的方法甚是奇妙。他衔住老鼠的腰约有一两分钟,然后忽然把头一摆,将老鼠抛到空中,再接住了,头在嘴里。头再摆,老鼠头向前吞到喉里去了,只剩尾巴拖在外边,经过一两分钟沉思之后,头三摆,尾巴就不见了。”

周作人说书中讲猫头鹰吐出毛骨的情况,写得清疏,忍不住也作释介:

“他(猫头鹰)的家如在有大窟洞的树里的时候,你将时常发见在洞底里有一种软块,大约有一斗左右的分量,这当初是一个个的长圆的球,里边全是食物之不消化部分,即他们所吞食的动物的毛羽骨头。这是自然的一种巧妙安排,使得猫头鹰还有少数几种鸟如马粪鹰及鱼狗凡是囫囵吞食物的,都因了猛烈的接连的用力把那些东西从嘴里吐出来。在检查之后,这可以确实的证明,就是猎场监督或看守人也会明白,他不但很有益于人类,而且人家向来说所犯的罪如杀害小竹鸡小雉鸡等事他也完全没有。在母鸟正在孵蛋的树枝间或地上,又在她的忠实的配偶坐着看护着的邻近的树枝间,都可以见到些毛团保存着完整的椭圆形。这软而湿的毛骨小团里边,我尝找出有些甲虫或脏蜋的硬甲,这类食物从前不曾有人会猜想到是白猫头鹰所很爱吃的。德国人是大统计学家。德国博物学者亚耳通博士曾仔细地分析过许多猫头鹰所吐的毛团,他在住仓猫头鹰的七百另六个毛团里查出二千五百二十五个大鼠、鼷鼠、田鼠、臭老鼠、蝙蝠的残骨。此外只有二十二个小鸟的屑片,大抵还是麻雀。检查别种的猫头鹰,其结果也相仿佛。据说狗如没有骨头吃,便要生病,故鼠类的毛骨虽然是不能消化的东西,似乎在猫头鹰的消化作用上却是一种必要的帮助,假如专用去了毛骨的肉类饲养猫头鹰,他将憔悴而死。”

周作人针对上述内容说:“这末了的一句话是确实的,我在民国初年养过一只小猫头鹰,不过半年就死了,因为专给他好肉吃,实在无从去捉老鼠来饲他。”

近年来电视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也看到外国科学工作者对猫头鹰所吐及粪便观察和检验情况,证明鼠类是猫头鹰的主要食物,它是益鸟,应该保护。

猫头鹰本是益鸟,我国民俗为什么会视为不祥的恶鸟呢?本文探求这个差误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视它为凶鸟,给人带来疾病、灾害,是不祥之鸟。

《语文建设》1996年第9期郭小武《“凶”“五”考辨一关于猫头鹰和端午的避忌问题》说:甲骨文的“凶”字就是画的猫头鹰,可见这种看法很早。《诗经》中就用它比喻坏人。《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用落在墓地梅树上的猫头鹰,比喻那个人不是好人。

《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彼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多谋的男人是国家的城墙,多谋的坏妇人破坏城墙。她就是猫头鹰呀,她的长舌凶嘴,就是乱政的台阶。这是痛斥褒姒的诗。暗中以猫头鹰的鸣声比喻她的长舌凶嘴。

《墓门》诗,郑玄注:“鸮,恶声之鸟也。”恶声,指鸣声凶恶,给人带来灾难。

《周礼.秋官》:“碧蔟氏掌覆夭(妖)鸟之巢。庭氏掌射国之夭鸟。”把猫头鹰叫妖鸟,有专职人员捣毁它的巢,使卵破,用射日月蚀的弓箭射杀猫头鹰。

《吕氏春秋》:“乱国之妖,市有舞鸮。”有谚语说:此鸟“入城城空,入室室空”,使一家一家的人死光。《说苑》的寓言故事:猫头鹰要向东面迁移,鸠问原因。回答:一郡人都讨厌我的鸣声。鸠说:你能改变鸣声,就不用转移;不能改鸣声,飞到哪里都惹人讨厌。

问题又不全在鸣声,鸣声只是表示着猫头鹰的到来。《博物志》:“(猫头鹰)昼日无所见,夜则目至明。人截爪甲,弃露地,此鸟夜至人家,拾取爪,分别视之,则知有吉凶。凶者辄便鸣,其家有殃。”因此有的地方民俗说人剪下的指甲一定要深埋,以免猫头鹰检去惹祸。

猫头鹰是通名。古代或叫“流离”,就是让它快离开的意思;又叫“鸺鹞”,是别停留在我这里。可见人们对它的嫌弃、害怕。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九、三六说名叫“衅候”,或写成“训狐”。其实应当写成“衅候”。衅是祸乱的意思,猫头鹰是祸患的兆候。

现在不少方言的称名也都是传示这个情况。甘肃陇东一带也是叫“衅候”,民间传说它前半夜叫死小孩,后半夜叫死老人。西宁叫“恨吼”,是说人对它的鸣吼憎恨。山西长治叫“信户”:给某户人家预报灾祸信息。

可见猫头鹰在民俗中得了个极普遍的骂名。其实这是倒果为因的误说。

此鸟夜间活动,给人以神秘的感想,鸣声难听,也促成了反感。最主要的原因,他夜间眼光锐敏,能捕到老鼠,嗅觉也发达,能闻到死鼠的臭味。它夜间所到的地方,会有垂死或已死的人。这是一种巧合,被说成因它来到鸣叫而导致死亡。它把鼠的各种骨头吐在树下,也会吐在窝中,人们不看其他的主要骨头,却把鼠的小小的脚爪甲,说成是专意检来的人的指甲,甚至说它凭指甲可以知道谁该招祸或死亡,就飞落在附近鸣叫。

很显然,也有猫头鹰在某处叫而无死人或其他灾祸;也有无猫头鹰鸣叫却照样有死人之类。但却没有人由此来正确考虑实质所在。

宋代《岭南异表》说:

“北方枭鸣,人以为怪。南中昼夜飞鸣,与乌、鹊无异。桂林人家罗取,使捕鼠,以为胜狸也。”

陈藏器《本草》说:

“入城城空,入室室空。常在一处则无害。”

白天多见猫头鹰,对它的生活习性有较直接的了解,充分利用它的捕鼠异能,就不会产生、不相信别地的误说。即就是在北方,一连若干夜晚,或较长的一段时间,经常听到猫头鹰的鸣叫,却没有死人或其他灾害,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它“无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星空武祖

山上一棵树

阴间那些事儿

奔放的程序员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红音

冷王溺宠妻:倾世御兽狂妃

白素素

混世狂兵

零零猫

剑道之皇

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