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唐代丝绸路上的伦理道德习俗,刘瑞明文史述林,刘瑞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六、严守信用。
王梵志诗:“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在处人携接,谙知无负心。”
孔子曾以车辕来比喻人的信用,《百行章》把它改说成:“车因轮转,人凭信立。”
七、博学广知。
王梵志诗:“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珠珍。丈夫无伎艺,虚霑一世人。”后句言没有伎艺就枉为人。《太公家教》:“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神珠。积财千万,不如明解一经;良田百顷,不如薄技在身。”又说:“多言无益其体,百伎不妨其身。”还说:“行旅不远,所见不长。学问不广,智慧不长。”
八、择友伴善。
“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恶人相远离,善者近相知。纵使天无雨,阴云自润衣。”这是王梵志诗。
“善人须依,君子须附。一言之益,实重千金;一行之亏,痛于斧钺。但近善者,恶即自消。”“清清之水,尘土浊之;济济之人,愚朋误之。”这是《百行章》的话。济济,美好义。
“人相知于道术,鱼相望于江湖。女无明镜,不知面之精粗;人无良朋,不知行之亏除。所以结交朋友,须择良贤。”这见于《太公家教》。
九、知恩报恩。
“有恩须报上,得济莫辜恩。但看千里井,谁为重来寻。”典故:一位官员临上路时把马吃剩的草倒在旅舍井中,他想决不会再饮此井的水了。事却偏巧,后来又住此店,以前的草屑刺破他的喉咙而死。
“先得他恩重,酬偿勿使轻。一餐何所值?感荷百千金。”用的韩信遇漂母典故。“蒙人惠一恩,终身酬不极。若济桑下饥,扶轮可惜力?”用的灵辄救晋赵盾的故事。
以上是王梵志的诗。《太公家教》则说:“知恩报恩,风流儒雅。有恩不报,岂成人也!”
十、有借有还。
王梵志这一主题的诗有多首。“邻并须来往,借取共交通。急缓相凭仗,人生莫不从。”言邻居要互通有无。“借物莫交索,用了送还他。损失酬高价,求嗔得也么?”又如“得他一束绢’还他一束罗。计时应大重,直为年岁多。”绢是生丝织品,罗是轻软有纹编子、价贵。“贷人五斗米,送还一石粟,算时应有馀,直为年岁多。”多还的五斗粟作为所借米舂皮的补偿。
“负恩必须酬,施恩慎勿色。索他一石面,还他十斗麦?得他半匹练,还他二丈帛?瓠芦作水车,捧果作山客。”施恩勿色,即施恩的人不要显于容色夸扬。成语“大恩不市”即不要把恩惠作作易而求报答。诗中也说不能等量归还,而要多还一点。多还的一点就像乡下送来一点山果,礼轻仁义重。而所获的人对你的好评,却像失水时有一只葫芦,可以浮水救命呢。水车,是古代南方对舟船的称名。
《太公家教》开篇首句即“借人一牛,还人一马。往而不来,非成礼也。”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借还之间反映着人的品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纪律中也有“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可见民俗对它的重视。
其他方面的提倡又如勤俭持家、谦让谨慎、讲究卫生等,还有许多内容。又如王梵志诗还有不骂妻子、共同持家的。“骂妻早是恶,打妇更无知。勉强欺得客,可是丈夫儿?”“有事须相问,平章莫自专。和同相用语,应取妻儿言。”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尤为可贵。
所有这些也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西北地区处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上,仍然维护、教化这多方面的淳厚民俗,排斥精神污染和堕落,真是令人感佩怀敬。这三种民俗文献曾在敦煌藏经洞埋尘,证明曾在丝绸之路广泛流传。后来又再度遍及全国,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编写的。
(原载《阳关》1994年第5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