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未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八章:帝王之怒,罢黜百官,囚禁宰相,朝野动荡【求月票】,大夏文圣,七月未时,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朝堂当中。

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发生。

这场战争无关一切而是皇帝与满朝文武的争斗。

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斗。

永盛大帝的目光一直落在李善身上。

他的内心早已经怒不可遏。

自己是皇帝。

没想到因为一件这样的事情居然遭到如此反对。

这天下到底还是不是他李家的?

一旁的太监刘言脸色也不太好看实际上如果可以的话他是希望皇帝退让的。

这朝堂当中的文武百官任何一个皇帝都可以随意替换。

可当百官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股力量就很可怕。

百官请辞这可不是小事。

一但皇帝激烈一些会引来天下瞩目毕竟对于盛世而言百官请辞可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如果站在中间立场来说这件事情的的确确是永盛大帝心急了一些。

东厂。

一把悬在百官头顶上的刀。

没有人希望自己头顶上有一把明晃晃的刀。

尤其是这群人并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再加上有一个相权在这里。

百官之首。

这就好像设立一个机构全方位盯着武将无论是行动还是经济支出死死盯着。

你看武将闹不闹?

再说直接点设立一个机构专门把控各地藩王一举一动包括收入支出全部由朝廷来控制这些藩王又不蠢你这么严格查我那我就造反。

百官也是如此。

设立机构问题不大。

毕竟出了这么一件事情国运都差点被窃取但得让自己人来监督而不是让一群太监一群宦官一群天之家奴来监督他们。

这样的话他们不愿意。

谁要是同意谁就可以等着温水煮青蛙吧。

以后皇帝做错了是要说还是不说?

不说倒霉的是百姓。

说倒霉的就是自己。

这种机构就不能让宦官来当。

百官的意思很明确他们跪在地上摘掉自己头上的官帽放在地上一个个沉默不语。

“好。”

“好啊。”

“当真是好啊。”

“十二年来朕在位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唯尊儒术纳贤招士听谏言每日三省。”

“却不曾想换来的是这般局面。”

“恩不错不错。”

永盛大帝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缓缓开口可所有人都知道这位皇帝心中有气有天大的怒气。

“既然如此。”

“来人。”

永盛大帝开口他目光在这一刻瞬间变得极其冷冽。

“将殿下百官全部扣押于问心殿三日内若无悔改之意罢免一切官职由其下官员接替。”

“再将宰相李善扣押京都大牢没有朕的旨意不得放人。”

“悬灯司镇府司大理寺三方联手给朕彻查这些官员朕倒要看看尔等是有多清廉尔等是有多高尚。”

永盛大帝没有废话。

他是马上的皇帝。

不是文弱的皇帝。

闹事是吧?

罢官是吧?

那就统统滚想要告老还乡是吧?那就滚回去。

不过要是被查出来有劣迹之事那就别怪自己这个当皇帝的无情无义。

此言一出。

百官脸色皆然一变他们没想到皇帝的态度居然如此坚决。

说实话大家一起闹事最主要的还是认为法不责众。

再加上大家态度如此强硬按理说皇帝应该也不敢争什么吧?

主要是永盛大帝并非是暴君也不是昏君反而是个明君既是明君那么就不会乱来。

可没想到永盛大帝居然这么狠百官罢免扣押宰相?

当真不怕出大事吗?

百官交替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他们要是一日不处理事情大夏王朝就要乱起来。

若是直接罢免即便是来了新的官员怎么可能一下子能处理好公务?

再加上百官若是被罢黜让下面人直接上?那些世家答应吗?大夏那么多贵族答应吗?

就好比礼部尚书这背后可是有不少势力现在礼部尚书换人了换一个其他世家门阀的人或者是毫无背景的人大家答应吗?

总而言之如若当真罢黜百官惹来的麻烦将会无比恐怖。

这一点他们相信无论是皇帝还是他们都不想看到这种事情。

“陛下还请陛下三思百官罢黜不符朝纲您是圣君万不可如此啊。”

“奴婢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这一刻刘言跪在地上朝着永盛大帝磕头这个时候他必须要站出来说话。

无论结果如何他不能让皇帝做出这样的事情。

真做了不但会惹来掀然大波更主要的是这百官身后还有一批人一批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必然也会大骂永盛大帝尤其是那些权贵世家的读书人因为他们未来也会当官十分清楚这当中的利弊关系。

虽然现在看似跟他们没有关系可东厂当真建立他们未来当官后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自然而然这又牵扯到一个庞大势力。

所以东厂的设立绝对不能这么急必须要缓缓展开要做到润雨细无声才能成功。

永盛大帝倒不是急了而是彻底对大夏所有情报机构感到失望。

悬灯司也好镇府司也罢居然都没有查出匈奴国窃取国运之事这让他感到了危机更让他认为大夏王朝有不少奸细。

而这些太监不一样是自己的奴仆天之家奴永远不会背叛自己亦或者是说他们永远不会造反。

或许会有内奸但最起码是底层中的底层大夏皇宫也十分严密这些太监即便是想要传递消息出去也难如登天。

彻底防住不可能但绝对比任用这帮官员要好十倍百倍。

这也是永盛大帝为何明知道百官不会答应但依旧要说出来的原因。

只是听到刘言之声。

永盛大帝没有借此机会下台阶而是顺势望着百官冷声道。

“朕看就是朕这十二年来太过于仁慈了。”

“十二年前朕敢做的事情。”

“十二年后朕依旧敢。”

“朕知道尔等当中还有人在心中骂朕暴虐不堪这十二年来朕也想的明明白白。”

“无论朕怎么做都无法改变朕在尔等心中的印象。”

“既然如此那朕也无需与尔等好好说什么了。”

“来人全部拖走。”

“再让悬灯司将百官家属九族严格看管。”

“退朝。”

永盛大帝开口这一次他声音冰冷至极而且不仅仅是控制百官连他们的九族一同算进去了。

刹那间。

百官脸色彻底大变。

这一刻他们忽然惊醒。

眼前的人可不是什么仁慈之人这可是一位篡位的皇帝啊一位自幼便跟随太祖征战天下的皇帝啊。

这是武皇帝很多地方都像太祖可不是什么文弱皇帝。

自己如此刚硬的的确确会惹来麻烦。

而且这位皇帝是真的能做到血洗百官。

十二年前建德一脉牵扯十几万人换做任何一个皇帝只怕都会降低影响选择囚禁发配。

可这位皇帝呢?基本上杀干净了如若不是太子和一些臣子出面可能真会杀的干干净净。

十二年过去了。

他们的确忘记了这点。

主要是这十二年来永盛大帝的确听劝言纳贤疏。

文官们越来越得瑟越来越嚣张毕竟明君在世文官自然会膨胀。

太祖年间可就不是这样不服就杀以致于文官被打压的很惨武将地位极高。

不过太祖的行为也引来了反噬大量文官被打压国家出了很多问题。

眼下永盛大帝这般的行为让他们感到了恐慌。

这是君臣决裂啊。

有人想开口说什么可永盛大帝已经走了殿外的侍卫走入没有任何废话将这些人全部带去问心殿。

至于李善更是被直接扣押牢中。

只是李善没有一点后悔而是望着众人道。

“若设东厂朝纲崩坏文武皆死。”

他只是一句话告戒众人。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慌了也有些怕了可他更加清楚的是东厂的设立绝对是一把随时可能落下来的刀。

文武百官将没有任何话语权了。

可以允许皇帝权力最大但皇帝想要拥有所有权力这也是不行的容易诞生昏君暴君。

所以东厂之事他绝不同意也告戒众人不要乱了阵脚。

听到这话百官沉默。

他们明白李善的意思可也不想跟皇帝闹的这么僵啊。

一时之间陷入两难之境。

但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李善彻底将皇帝得罪死了。

而与此同时。

皇宫之外。

整个京都早已经陷入一片喜庆当中了。

顾锦年今日拒绝和亲为大夏王朝立言陛下封侯设宴又大赦天下这如何不是一件值得喜庆之事?

如今街道之上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读书人都在夸赞顾锦年今日所作所为。

文人作诗歌颂顾锦年百姓更是不断夸赞顾锦年这些日子来的所作所为。

而且各大戏院也在第一时间请来一些读书人撰写戏本就是将今日之事写成戏文。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京都天桥的普通戏班子还是一些大院戏班已经排演好了顾锦年为民伸冤的戏码。

场场爆满百姓也好读书人也罢一些商贾也爱看情到深处更是引来一众叫好打赏连连。

对于戏园子来说顾锦年简直是一块宝贝活脱脱的大宝贝啊。

而这种事情不会被管制毕竟也是间接性扩大顾锦年的声望并且不仅仅是京都如此为民伸冤的戏码早已经传遍大夏王朝所有戏班子。

京都火的东西也相应会传到其他郡府当中。

如今为国立言更不是一件小事啊。

不过对比京都的热闹。

大金王朝与扶罗王朝也在三个时辰后得到了消息。

此时此刻。

大金王朝。

皇宫当中。

一名老者端坐在龙椅上听着太监传递的消息眉头一直紧皱。

“大皇帝。”

“匈奴国已差人送来书信希望大金王朝能出面处理此事。”

老太监开口望着这位大金皇帝如此说道。

龙椅上。

大金皇帝沉默不语年迈的面容上尽是平静。

过了良久他的声音响起。

“让匈奴王调查清楚大夏王朝是如何识破窃取国运之事。”

“再让大金的人打听这方面的消息。”

“告诉匈奴国倘若大夏王朝当真与匈奴开战大金王朝会出面调和简单交锋大金不会出面倘若涉及十二城大金王朝会援助部分。”

“只要大夏王朝不入侵匈奴国真正领土大金王朝也无法与大夏王朝宣战。”

“让他自己做好准备。”

大金皇帝这般说道。

这是他的态度也是他的想法。

两国交战大金王朝可以出面调和但也仅仅只是出面调和告知对方自己在关注即可。

如果真打起来了不涉及十二城大金王朝也无法过多援助换句话来说大夏王朝也有自己国家面子总不可能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就当没事吧?

王朝之间也要互相考虑这是体面问题。

虽然大金王朝是希望大夏王朝发展不起来可有些事情不能太过大国之争不能太过于尖锐必须要慢慢来想要一下子把对方搞垮这不可能。

反而会惹来针对。

说句不好听的话既然我过不下去了谁搞我我就让谁死。

就是这个心态谁顶得住?

“遵旨。”

老太监开口应了下来。

紧接着大金皇帝再度开口。

“大金书院如今怎样了?”

大金皇帝询问道。

“回陛下有苏先生在一切稳定我大金才子也多了不少等到四海诗会之时必然会大放光彩。”

老太监笑着开口如此夸赞道。

“四海诗会不算什么只是诗会罢了而且大夏有了一个顾锦年任何诗会只怕都比不过他。”

“这次大夏诗会大金也没有派什么真正的才子前去。”

“稷下学宫盛典才是真正重要告诉苏先生让他稍稍要加急一些稷下学宫盛典格外重要学术之争文道之争才是大金学子主要的战场。”

“诗会?再好也不过是一些旁门左道学术才是王道。”

大金皇帝神色严肃道。

四海诗会比大夏诗会更加隆重可在大金皇帝面前这不算什么东西儒道最重要的是学术之争这才是关键。

你会吟诗有什么用?旁门左道之术罢了。

“遵旨。”

老太监开口紧接着缓缓离开大殿。

待老太监走后。

大金皇帝依旧坐在龙椅上不知道在沉思什么。

而后大殿外走来一道身影是十二皇子他直接走进。

等入殿后直接将殿门关闭。

“儿臣叩见父皇。”

“愿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大金十二皇子。

前往大夏参加诗会的十二皇子

“十二如何评价这个顾锦年?对大金有无威胁?”

大金皇帝语气平静不过目光却蕴藏着令人敬畏的眼神。

“回父皇顾锦年此人才华横溢的确是天下大才只不过性格比较冲动毕竟是大夏顶尖的权贵有些蛮横很正常整体来说十分聪明但威胁性不大。”

十二皇子开口这是他给予顾锦年的评价。

聪明是聪明有才华也的确没得说可要说能否给大金带来威胁十二皇子认为做不到。

大金王朝是东荒第一王朝区区一个顾锦年算什么?

你要说大夏王朝对大金王朝有威胁他认。

一个顾锦年不算什么。

最主要的是这个顾锦年做事冲动任何一个大人物都不会这样做。

如此心性极其容易被人找出破绽算不上是个人物何况产生威胁?

可此言一出大金皇帝却不由冷哼一声。

听到自己父皇的冷哼十二皇子瞬间脸色一变低下头沉默不语。

等待说教。

“这就是你为何排十二的原因。”

“顾锦年乃是大夏镇国公之孙一个武将世家培养出一位儒道大才。”

“而且你说他做事冲动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顾锦年明明有如此大才却隐藏了十几年。”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一个人藏十年不恐怖。”

“可十年前顾锦年才多大?不过六七岁而已他六七岁便知道隐忍而且一忍便是十年。”

“即便是你所有的兄长哪怕是老大六七岁的时候也恨不得彰显自己的才华更主要的是这个顾锦年是独子并非是那种受不公待遇之人。”

“如此情况下他都能隐忍十年这种心机城府三大王朝都难找出一个。”

大金皇帝开口十二皇子认为顾锦年性格冲动。

可大金皇帝对顾锦年的看法却是截然不同的。

“你说他做事冲动你自己好好想想他哪一件事情不是站在道理上?”

“江宁郡之难顾锦年为民伸冤看似冲动可实则得到民心。”

“孔家偏袒他国顾锦年为本国读书人出头不惜得罪得读书人之心。”

“这一次匈奴和亲顾锦年强行阻止再获民心。”

“你觉得他冲动可若你是他敌人你怎么挑出问题?”

大金皇帝继续开口。

一瞬间十二皇子神色不由一变。

仔细想想还真是啊。

看似冲动可实际上每一次都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而且每一件事情都做的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假设自己是顾锦年的敌人还真挑不出毛病。

顾锦年为民伸冤自己怎么弹劾?弹劾顾锦年不应该为百姓伸冤是吧?还是说弹劾顾锦年以下犯上?僭越规矩?可自己弹劾大夏第一权贵才是以下犯上?僭越规矩吧。

顾锦年大闹孔家错在何处?是你孔宇请他过去的啊又不是顾锦年不请自来。

就算不请自来又能如何?

私闯民宅无非就是囚禁几天或者缴点银两可问题是谁敢罚?这次和亲那顾锦年更是一点问题都挑不出来匈奴国是想要窃取大夏国运换谁都忍受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混元武帝

沐风醉月

传奇大英雄

墨乡

女总裁的超级保镖

夜听风

山海秘闻录

仐三

红楼草根攻略

醉渔暮雪

大神戒

兔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