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鹿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九章 将士聚饮,纵兵夺鼎,夺鹿侯,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很多时候作为谋士奉劝地处边远的主君,多会奉劝其离开边远,投入中原。
因为只有中原才有谋取全局的地利,而地处边远本身在地利上便缺了一条腿……董卓入主中原也好,公孙瓒向南移动军事重心也罢,都绕不开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进取关中以遥慑天下。
可郭嘉反其道而行之,奉劝燕北领兵回辽,甚至不在冀州驻军。
冀州很重要,而燕北认为要想在冀州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便必然要持之以恒地将兵马留驻在冀州,这样即便将来韩馥出了什么问题,他也一样不会失去冀州这片土地,甚至有可能顺势将冀州夺取到自己手中。
在郭嘉的三寸口舌之下,让燕北清楚认识到他现在的想法是舍本逐末,险些走了与公孙瓒同样的老路。
医匠讲究固本培元,而他的本便是辽东郡,乃至幽州。
往后几日里,陈群与卢植在太庙著书,燕北整天和郭嘉钻在军帐里晓畅天下大势……这人啊,交友甚广还是很重要的,比方说燕北,他认识当下一部分诸侯,也对北方幽冀二州有足够的了解;郭嘉呢,隐居整整一年,全靠书信把目光放的长远,结交各地豪杰,对中原的了解远超燕北,二人这么一聊就差和衣而睡了。
尤其是袁绍,燕北对袁绍一直非常厌烦。这种厌烦除了袁绍没有出现在天下任何诸侯乃至任何人身上,唯独袁绍。
他为什么厌烦,因为他认为袁绍一直在走歪门邪道……但是说白了,这世上什么是正道,他派人挖断辽西令支的水渠,是正道吗?
这就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了。燕北不是走正道的人,可你袁本初是天下士人领袖,应该走正道的你不走,反而跟自己一样去走歪门邪道,偏偏这歪门邪道本是燕北的本职工作,他还走不过袁绍。
这么一人,能不烦么?
袁绍这段时间在做什么事呢?先是紧密地把除燕北、曹操,袁术、孙坚等人之外的关东诸侯紧密地团结在自己身边,就连兖州刺史刘岱都对他俯首帖耳,这便等于掌控了兖州之地;韩馥呢,就算有燕北做靠山,却也不敢得罪袁绍,虽然陈冀州之兵于河间国,还派人像燕北盯公孙度一样盯着袁绍,但他不敢进军。
在明面上,还是要奉承着这个车骑将军。
但袁绍的车骑将军也不是白当的,虽然最大的胜仗让燕北打了,但袁绍从来没有停止对大河以北的平津一代增兵,并且与董卓军发生交战,王匡的军士死者略尽。
袁绍在中原走着士人路线,眨眼就成了关东诸侯之首。袁术则在南阳走亲民路线,堂堂四世三公的嫡子,这是多高的身份?也正因这种身份地位,让他做起策动贼寇的事情远强于燕北,南阳、颍川的黄巾余党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贼首纷纷领命,带着战力极低的山贼强盗大几万人和袁绍任命的豫州刺史周昂开战。
郭嘉入营的第七日,也就是五月的正当时,颍川传来了几封书信,第一封便是陈群的好友荀彧写来的……燕北晚了一步,荀彧已经应了韩馥只邀,带着妻女踏上北走冀州的路。既然已经答应了韩馥,既然不好再答应燕北的征辟。
当燕北看到这封书信时也觉得错失良机,这荀彧可是被人称作‘王佐之才’,陈群亦非常推崇他,只是如今阴差阳错居然被韩馥请去,令人心头不快。
不过也所幸,是为韩馥请去。
若是被袁绍请去,燕北还不知该怎么骂娘呢。
不过倒是郭嘉听说这封书信后反应非常有趣,他对燕北笑言道:“却不知荀文若是因应韩文节而拒将军,还是因拒将军而应韩文节呢?”
听了郭嘉这话,燕北心里顿时更难过了。
荀彧这封信可以猜想,几乎是拿到信之后想也不想便送了回来,不然肯定无法这么快地回信。要知道,这会儿奔马离去的太史慈还在颍川未归,荀彧的书信却已经传送回来,这中间的情况自然是不言而喻。
陈群叹了口气道:“这么一算,荀氏便都投在冀州了。”
可不是么!荀谌投了袁绍,如今荀彧又应韩馥之请前去避难,拖家带口的谁知道剩下几个荀氏子在哪。
这种时候,地处边缘的劣势便再一次环绕在燕北头顶……如果他的势力范围不是幽州东部,而是豫州北部呢?由他庇护的颍川自会保全,这些士人便不需要再拖家带口的离去,士人随意可供他征辟,那是何样的感觉?
不过,如果燕北是个中原人,他麾下兵马恐怕也没有如今一半的战力。
福祸相依啊。
不过就在今日,虽然已然没有士人来投,但燕北仍旧叫人取来酒水,招来部下骁将与谋士齐聚一堂,在洛阳城下聚众欢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