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栗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8章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直播之工匠大师,九个栗子,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乱子?”陆子安没怎么在意,夹起一筷子面慢慢地吹:“什么乱子。”
也就一项传统技艺,能出什么乱子?
他爸演的跟真的似的。
“其实,当初的软木画非常出名。”陆建伟也端也面在他对面坐下,沉吟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软木画百年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主要订单来自国外,让软木画一度成为福州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上万人投身这行,很多甚至是农闲时的农民。
当时,在软木画的发祥地西园村,只要会拿筷子的小孩,就能帮着大人粘贴树叶。”
那时候的上万人!
什么概念!
全民参与啊!?
那倒是挺有意思的,如果木雕也有那么一天就好了。
走在长偃市街上,不少人随手拿出来的玩意儿就是自己雕的。
——那多有意思!
陆子安夹着面忘了吃,饶有兴致地道:“小孩子也能做的?那不是挺普遍,难度不高吗?”
“难度很高。”陆建伟叹了口气:“工艺复杂,没有经过培训的,仅仅能做点皮毛工作,具体的还是得专业人士来。”
“那到底是什么乱子呀?”沈曼歌等不及了,眨巴着眼睛道:“陆叔叔你快说呀。”
“对,爸你继续。”
还是这个比较重要。
陆建伟叹了口气:“质量监控不过关,因为大量外行人进入软木画行业,又不受监管,许多偷工减料、做工低劣的次品也混入外贸出口的队伍,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后面订单锐减,最后就索性渐渐没了消息。”
杀鸡取卵,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了。
因为那场风波,软木画遭遇了灭顶之灾。
会的人要么转行,要么已经过世了,无年轻弟子传承……
毕竟这个成本这么高,就算做成了也卖不出去,谁愿意再来学?
沈曼歌皱了皱鼻子,忍不住吐槽道:“真是鼠目寸光,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谁说不是呢?
明明是崛起得最迅猛、名气最盛的技艺,最后却也是败得最快消失得最彻底的。
那些人捞了一笔就跑,只坑死了那些认真做事的老匠人。
夹了一筷子面条,陆子安蹙眉道:“既然这个软木画曾经这么风光过,就说明它还是有发展前途的,为什么后面再没人扶持?”
“因为扶不起来。”
陆建伟摇摇头道:“首先,它材料非常贵,一件作品耗时极长,作品自然不便宜。其次就是,连本地人都很少知道软木画了,认识软木画的福州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小时候我家很多,为什么现在卖这么贵?”
好像……
进了死胡同。
知道它的觉得它不值这个价钱,不知道它的对此完全不在意。
而且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都会下意识避开这样的无底洞。
于是软木画就更加无人问津,最终就到了如今这个局面。
陆子安叹了口气:“赶紧吃吧,面要凉了,哎,应轩怎么还没下来?面都要糊了。”
“你妈在叫他,先吃吧,吃完上去看看。”陆爸也不再提软木画。
他话音未落,陆妈已经下来了,身后跟着眼睛有点红的应轩。
陆子安皱起了眉头:“怎么了?”
应轩走到他身前,手背在身后,跟只小兔子似的,可怜兮兮地道:“师傅……”
“哎呀,就这么个笔筒。”陆妈一把将他手里的笔筒抓过来,摆到桌上:“你就教教他怎么办,他钻了个洞出来!”
“……”
陆子安教他的是金凌竹刻,属浮雕类,讲究的是用刀浅淡,意境深远。
而应轩雕出来的笔筒,上边一个明晃晃的洞,无辜地蹲在桌上像是个小孩子在胆怯地张望。
还是个独眼。
沈曼歌看过陆子安的竹刻笔筒,歪过头来看了看:“哟,这还是双眼皮儿的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