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31章 窑变之宝,拣宝,烛,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拣宝最新章节!
“……发现瓶中烟气飘浮,又找不到其中的缘由。那人就尝试折了一枝梅花放到瓶里,却发现瓶里就算没水,花卉却没有枯萎的迹象,而且还能抽长新芽……”
说话之间,大专家感叹道:“当初看到这段记载,我还以为只是当时文人的虚构臆想,但是后来研究瓷器多了,才知道以前切切实实有过这样的东西,现在看到这个瓶子,终于可以确定无疑了。”
与此同时,大专家也忍不住埋怨起来:“钱兄,我们好歹也认识七八年了,你手头上有这样的珍宝,居然没有透露任何口风,真是不应该啊。”
“卢兄说得太对了,是该问罪谴责。”有人附和起来,随即又笑道:“不过在此之前,我更好奇瓶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无水而发枝催芽,这未免太玄乎了吧。”
听到这话,许多人纷纷点头,深以为然。众所周知,水和土壤是植物的根本,在没有土壤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水来滋养,喜水的植物确实不会很快枯萎,甚至可以抽根发芽。然而在没有土壤和水的情况下,植物居然还能保持生机,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其中的原因……”
面对大家质疑的目光,大专家顿了一顿,却轻飘飘说道:“我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具体是怎么回事,你们还是问钱兄吧。东西在他手里四十年,就算有什么奥妙,想必也已经研究透彻了。”
一时之间,众人的目光纷纷看向钱老,希望他能够解释清楚。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此时,钱老微笑道:“你们也不要把东西想象得多么神奇,说起来这不过是窑变的杰作罢了。”
“窑变?”
一瞬间,许多人有些恍然,又陷入深深的不解。
在场有许多行家,自然清楚什么是窑变。用书面语言来阐述,就是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古人又不清楚其中的原理,只知道在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所以就称之为窑变。就是因为这种偶然性,所以才有窑变无双的俗语,说明每件窑变瓷都是独一无二的东西。
宋代五大名窑之中的钧瓷,就是最著名的窑变瓷。从现存的钧瓷来看,颜色确实非常的绚烂漂亮。有的如红霞满天,彩云追月;有的如高山飞瀑,珠帘垂挂;有的如节日夜空,焰火奇放;有的如钱江怒潮,波涛翻卷。
反正就是变化莫测,没有任何的类同。
连古人也感叹,这种窑变是水土所合,人力之功,不复能与。
不过窑变瓷很少能够流传下来,究其原因却是由于东西属于偶然烧成的,不属于工匠能够控制的范围,所以一但有窑变瓷出现,监窑官往往直接砸了。
不是他们不知道窑变瓷十分珍贵难得,主要是害怕将东西呈现上去之后,皇帝要求他们再烧造同样的东西,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死路?
而且众所周知,窑变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那千变万化的色彩,可谓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经过高温的烧造,就在会釉面上形成瑰丽无穷的釉色。
然而大家也看得十分清楚,展台上的瓶子,却是朴素的米黄色,怎么看都像是烧制白瓷失败的作品,怎么可能是以色彩绚烂多变而著称的窑变瓷?
看出大家的怀疑,钱老轻轻笑道:“不要觉得奇怪,一般人以为窑变只是可以变形或者变色而已,却不知道窑变还有变质之说。”
“变质?”
瞬时,许多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然而,一些资深行家却若有所思,微不可察的点头表示赞同,显然也知道变质之说。
“变形比较好理解,那是指在烧造的过程中,瓷器伤残、开裂的状况。一开始的时候,变形的瓷器都是废品,大家直接砸烂扔了。后来有人化废为宝,逐渐掌握了瓷器开裂的规律,加以改进以后,就成为了开片……”
这个时候,钱老娓娓而谈:“至于变色,这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情况,也不需要我多费唇舌。然而变质,许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是在古代却不算罕见。”
“《古窑器考》有记载,余家有镇瓷宋碗二,暑天盛腥物,不臭腐。”
“《苏东坡集?瓶笙诗引》书中提到,有人闻笙声杳杳,若在云霄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徐而察之,其音则出于双瓶……”
“《幽雅志》书中也有记述,卢府君门前有大瓮,可受五百石,风云出其中。”
钱老逐一列举,引经据典,让人不服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