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小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七章 通惠河,平凡的明穿日子,宁小钗,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平凡的明穿日子最新章节!
元朝时候,北平叫做元大都,门户通州称为潞县,那时两地之间并没有水路相互连通。()
为了供养元朝寄生虫一样的王公贵族,每天成千上百只高桅白帆大船,从江南各省运来上等的粮米、布匹以及日用百货,到达通州也就到了终点,分别停泊在两处大码头。
一处是城南十二两的张家湾,一处是城北五里的黄船埠。船上的货物被卸到岸边,然后装在马车牛车驴车走四十里的驿路,转运到了元大都。
如果没有整个天下的供养,估计已经忘记了如何放牧的元朝贵族们,都会集体饿死。后来也果不其然,南方各路起义军掐断了漕运,立刻使得元朝大军兵败如山倒,一溃万里。
现如今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早已风流雨打芭蕉去,不管在苍茫的草原上如何回光返照,等待他们的将永远是持续走向衰落的命运,也只有选择和汉人和平相处,蒙古族才会世世代代安定的繁衍生息下去。
元世祖至正年间,皇帝嫌通州到京城的6运太不便利了,便下令从昌平境内的南白浮村的神山泉引水,先东入京城的积水潭,再入宫墙内的太液池,过御河桥出城向东流去,流入通州东关,投入京杭大运河的怀抱,这就是元世祖赐名的通惠河。
从此,一队队官船客舫沿着通惠河而上,直达京师,云集积水潭四岸。
明朝初年的积水潭方圆数里,碧波万亩,所以又名海子,是西山诸泉流入北平的交合处。
满清末年,通惠河的河道淤塞了,积水潭渐渐干涸,再也走不了大船了,两岸和浅滩丛生着茂密的芦苇蒲柳。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水鸟,河床变得更加的狭窄,水面布满了青萍绿藻。等到了新中国,连小船也不能一路畅通无阻了。
现在的通惠河和一百年前元代最兴盛时几乎一模一样,每天仍然有各种船只满载着粮食货物而来,即使没有迁都北方,北平仍然是仅次于金陵的第二国都,长期保持着重兵二十万人。
太子朱瞻基刚刚被他爹赶了过来,美其名曰代朕守御国门。
从大宁入关的徐灏站在由昔日燕王府扩建而成的行宫前,身为人臣必须第一时间来拜见太子。
迎出寝宫的朱瞻基闷闷不乐。因随同而来的解缙等大臣坚决阻止他出关,见到徐灏就像是见到了救星。
“舅舅,你替我求求情,我要带兵去杀鞑子。”朱瞻基很是迫不及待。
徐灏先恭恭敬敬的深施一礼,抬头笑道:“不是我们非要拦着,实在是太子身为皇储不能轻身犯险,不然我们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除非是圣上同意。”
朱瞻基气道:“都是这个说辞,父皇遣我来北平。难道是要整日住在深宫的么?”
“那倒不是。”徐灏指着宫外,“尽可以出去走走,只是不能出关。此事真的非同小可,你也不想看着我们被朝中群臣弹劾吧?说一千道一万。谁让你还未成年呢?连带兵出征的资格都不具备。”
朱瞻基马上说道:“那就出去走走,只我和舅舅两个人,顶多加上解大人,咱们三个。”
“行!”徐灏非常痛快。
“还是舅舅你爽快。不像那些文臣,一听我要出宫就像死了爹娘一样哭丧着脸。”
“哈哈!咱不理他们,走着。”
对此事徐灏颇不以为然。皇子想去了解民间疾苦是普天之庆,为什么要阻止?有些文臣的观念令人不敢苟同,难道必须通过外臣才能了解天下,当下拉着解缙一起出来。
秀兰嫂子是位普普通通的船娘,每天早起到通州东关的运河码头,载着一船鲜鱼水菜运送到北平东城门的菜市。
自小成长在船上的秀兰嫂子操舟之术非常高明,小船灵活的穿行在大船之间,不靠风帆度也飞快。
到了东城门,把货物交给菜贩子老李,秀兰嫂子会买一碗豆汁就着烧饼果腹,然后在河边洗船,船不仅仅是她赖以为生的工具,也是她的生命。
洗完了船,天才亮了,太阳缓缓升起。秀兰嫂子和许多同行一起在岸上招揽顾客,有想饱览通惠河两岸风光的游客,也有要出门走亲访友的本地人,也有天气好要乘船钓鱼打猎的大户公子,或是打算去南方的莘莘学子。
如果没有揽到客人,秀兰嫂子就会拨转船头,直放运河,在河里撒网打鱼,卖给码头上的鱼行,太阳落山了才会收船回家。
今天秀兰嫂子的运气好,徐灏见她衣着打扮干净利落,小船也收拾的干干净净,带着好奇东张西望的朱瞻基走了过来。
“这位嫂子,我们三人想出门游玩几天,不知通州可有能落脚的地方?要清净雅致一些的环境。”
秀兰嫂子现眼前的三人气度不凡,尤其那年纪最大的一见就知准是个官,说话的俊逸青年大约二十来岁,罕见的丰神如玉,另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也不是个普通人,这三位贵人光看面相就显然绝不是歹人。
是以秀兰嫂子笑道:“如果三位客官不嫌弃,奴家一个人过日子,一天到晚在船上,就把家里租给你们几天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