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所谓句尾疑问语气词为实际是泛义动词,刘瑞明文史述林,刘瑞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论语.颜渊》:“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荀子.议兵》然则又何以兵为?”这种疑问句尾的“为”字的词义及词性和语法关系,长期以来歧说纷纭,仍无定准。现在多数语法论著都说它是疑问句尾专用的疑问语气词。笔者关于泛义动词“为”的各篇文章都曾简略说到,本文详论它是附缀于具体动词后的泛义动词,是“∽为”式的小变。本文并追溯对这种“为”字的各种歧说而评论其失误。例句出处后面对例句的关键或作译述。

1.1否定句、叙述句末尾也有这种“为”字。

夫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第七十五章)不用求生,比看重生更好。“夫无以生为”这个分句是否定句。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无久恩公为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骠骑将军列传)不需要家园房产,不需要成家。

皇太子无以知天下事也。(汉.书晁错传)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无入为也。(史记.卫世家)别进去了。

吾无辞为也。(吕氏春秋.知士)我就不告辞了。可比较:“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疑问句与否定句中的“辞为”是一致的。

吾无嗣已,不以斯子为,必欲杀之。(贤愚经卷四十五)不要此异姓儿子。

我宫中多有妇女,不用汝为。(杂譬喻经下)

父涿有病,谓亲友曰:“无医为也。”(旧五代史.崔税传)我不用医疗了。

无尔悲为。(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谢二):不要这样悲伤。

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杜甫:寄狄明府博济)你这么有天缘,还用得上文章吗?

眼边未觉天地宽,身后更用文章为?(杨万里:旱后阿寇又作)死后还用得上文章吗?

汝虽有病不能赴,亦无籍汝为也。(气英布一折)也不靠你。

以上是否定句。1980年第5期《中国语文》以四篇文章讨论疑问句尾“为”。洪成玉、廖祖桂《句末的“为”应该是语气词》以“无所用天下为”及“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两例而说:否定句末也有“为”字,因此不是疑问语气词。这是新人耳目的开拓。但作者却认为“为”是表示强调的语气词而不确。对于否定句末也有“为”字这个重要发现,可惜却没有引起注意,连《中国语文》编辑部的编者按也说:“各家虽或有新见,但其大略都不出前人所论。”因此,以后的讨论对否定句末也有“为”字就失之交臂,再也不曾提到。本文特意叙此历史。以下是叙述句。

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汉书.萧望之传)不肯随大流就升不了官,反而当守门的小吏。

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解。(汉书.外戚传.孝威赵皇后)告诉了情况,不但不感谢,反而对我发怒。

今曰富贵忘我为。今适富贵忘我为。今日富贵捐我为。(百里奚词)

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千金此处有,一笑待渠为。(张鷥:游仙窟)千金等买你一笑。

东门诗友会,此赠怯轻为。(杜甫:送王侍御往东川)胆怯所赠轻贱。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杜甫:偶题)后辈文章仍然绮丽。惜无酒食乐,但用歌嘲为。(韩愈:玩月喜张十八员外以王六秘书至)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韩愈:进学解)连这都想不到,反而要教训别人。

树叶隐孤实,山鸟曾未知。物亦以晦存,悟兹身世为。(梅尧臣:深夏忽见奈树上犹存结实)感悟到人也应以晦求存。

我行因事役,行云亦忙为。(杨万里:宿度息)云也飘动得忙。

今将卖汝以活性命。汝归他家,非若父母膝下,乃自娇痴为也。(冯梦龙:情史卷一.天台郭氏)

1.2这两种句子末尾也有“为”字,雄辩的证明这种“为”字不是只在疑问句尾,因而就不是专用的疑问语气词。疑问、感叹、陈述、祈使,四种语气是各有专职的语气词的,并没有共用的。“为”既然能在疑问、陈述句共用,就不但不是共用的语气词,而且也就不是语气词。

1.3说“为”字用在疑问句“句尾”,也是不准确不细致的。关键在于“为”的前面是什么词、什么成分。所有这类“为”字的前面的成分可以归纳成两种情况(主语的有或无对“为”字的意义没有关系,因而不计)。

第一种,何.动词(动宾结构)或形容词谓语.为。

第二种,动词(动宾结构)或形容词谓语.为。即并没有表疑问的“何”字之类。前文所举反问句、陈述句也都是没有“何”字的。下面专举虽是疑问句,却也不用疑问词,是靠语调与语境传示疑问的例句。笔者对句意的必要译述,也不添加疑问语气词。

吾以无嗣,故育异姓;天授余祚,今以子为?(六度集经卷五)我有了亲儿子,还要你?时有青衣出汲水,开士问曰:“尔以水为?”答曰:“给女王浴。”(同上):你用水?试比较今见面寒暄口语:你吃了?你吃了饭了?

汝自有妇,藏著瓮中,复迎我为?(杂譬喻经)还迎我吗?

我当用细软帏帐甘美饮食为?(太子须大拏经)

沙门何以不自说家事,乃说他事为?(佛说兴起行经)

但令我适意,岂校出处方?(杨万里:人日诘朝从昌英叔出谒)还需要计较出与处?

尔时树神即发声音:“汝弟恶友是汝恶贼,剌汝两目,持珠而去。汝今唤友为?”(敦煌变文:双恩记)你还呼唤恶友?

把这两种情况再概括,就是:“为”字只在动词(动宾结构)或形容词谓语之后。

1.4还可以比较,在这种“为”字后面有再用疑问语气词“乎哉”的。例如《六度集经》

“问太子为乎”:问太子吗?“尔不杀为乎”:你不杀吗?“佛时又难值,经法难闻,尔还为乎你回去吗?《孟子.万章上》:“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滕文公下》:“恶用是鯢銳者为哉?”但没有在“乎”“哉”之后再用“为”的。这就因为“为”字同所依附的动词性谓语是个整体,这个整体后面可以有“乎”“哉”,就像单独动词性谓语后面可以有“乎”“哉”一样。而“动词.乎、哉”不是一个整体,“乎”“哉”不是依附于某个词,而是依附于句子整体。所以在“乎”“哉”后面就不能见到“为”字。

据此可知《墨子》“夫子何命焉为?”是有误字的。应是下面三种情况的某一种:夫子何命为焉?夫子何命焉?夫子何命为?即“焉为”两字或误倒,或“焉”与“为”字形近而误。

句子末尾可以是数量词、名次、代词、介宾结构,但这些情况时,后面完全没有用“为”字的。这也说明句尾“为”字,是有条件的只在动词性谓语之后。

本书《论“为”字的泛义语法结构及相关误解》中“为.状语.具体动词”一节说:“为”字可以跨越状语而复指而依附具体动词。实质上仍然是“为”前附“状语.具体动词”这个整体。例句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这样,“为.状语.具体动词”就与“动词(动宾结构)或形容词谓语.宾语.为”成为相反相成而呼应的格式了。

可见,所谓疑问句尾的“为”字,与泛义动词后缀于意思具体的动作动词之后是一致的,与“∽为”“∽作”“∽取”的结构在更大的范围是一致的。这才是微观与宏观的一致,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2.1古今不少语言学家只看到疑难的“为”字,或泛义“为”字用法的个别例句或狭小一隅,不能正确理解,就容易成为某种误解。后人只感到他的解释不合理,却也不能理智的说明错在哪里。于是不破旧说而另立新说。于是新书越来越多,没有定准。笔者既能立新解,也可以对前有的所有歧说都一一指出错误何在。误解从唐代就开始了。

《荀子.王霸》:“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是说:国君如果能把国相一个人选准,他自己还有什么辛劳的事要做吗?这个“为”字仍然是动词,“作”的意思。但唐代杨惊注解:“而为,皆语助也。”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一对“为”字引杨惊注而言:“愚案:语余声也。”又对《论语》“奚其为为政?”说:上“为”字,无义,乃语声也。《公羊.哀公十四年》:“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楚辞.渔夫》:“何故怀瑾握玉而令自放为?”《史记.越世家》:“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汉书.赵后传》:“今故告之,反怒为!”还有“为奈何”“为之奈何”,刘淇说其中的“为”都是“语辞”。即不是动词,是无意义的语助词。

刘淇的例句杂论不一,也都是错误的。但受“何劳而为?”的影响,也多有疑问句末的“为“字,对后世的影响也就集中在这样的“为”字上,但也有歧说。

《马氏文通》继续讨论。《询问代字二之五》在“何”字项下叙此,论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何国之为”式。如《左传.昭公十三年》:“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他说:“‘何国之为’者,犹云‘如是尚将为何国’也。‘之’字所以明其为倒文。”即“之”是前置宾语的助词,“为”是判断动词即系词。如是尚将为何国,即将成为怎样的国家呢?据此,则“国”是名词。但古今都没有“什么.国家.助词.是”这样的叫人不知所云疑问句。古今汉语及众多方言,都没有把判断的“是”字放在句尾的。

其他例句:《左传.僖公年三十三》:“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成公十二年》:“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左传.昭公元年》:“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是祸之也,何卫之为?”《周语》:“何政令之为也?”《楚语》:“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何宝之为?”

这些例句中的谓语多数由动词充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对我们无礼,施了什么恩呢?“是祸之也,何卫之为?”怎么能说是保卫呢?也有由名词充当的,就应当统一于动词,即名词用作动词。所以,“何国之为”:如何治国?“何宝之为?”为什么看得宝贵呢?“何政令之为也?”如何行政令呢?如此,也就完全排除了动词谓语后面的“为”是判断动词的可能。

2.2.2另一种是“何以∽为”式。他说:“何以文为”者,即言“以文为何”也。按,即“以”是介词。对于“为”字,他说:“愚案‘以为’二字析用。其例详后。”而在《实字卷之三》中说:“以为”有两解:一作谓辞者,则“以为”二字必联用,一作以此为彼者,则“以为”二字可拆用,而“为”字先后两语必同次。拆用的例句如《汉书.冯唐传》:“以唐为楚相。”即“为”是动作动词:作、担当。又与所谓判断动词不一致。

他对其他例句解释的错误,这里举例评说。《左传.襄公十七年》:“是之不忧,何以田为?”他解释成:以田何为,即用打猎作什么。却没有这样不通顺的话。句子实际是说:为什么还打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雨行何以圣为?”他解释成:以圣为何?即用聪明做什么。而这是使人不知所云的。句子实际是说:在雨中行走,不知躲避,还有什么聪明?《战国策.赵策》:“君又何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他解释成:君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何?实际是说:为什么把我的话说给他们。单说“何”就可以是为什么的意思,还需要说成“什么……为”的倒装吗?这些例句的谓语都是动作动词,也可证“何国之为”类例句中是名词动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星空武祖

山上一棵树

阴间那些事儿

奔放的程序员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红音

冷王溺宠妻:倾世御兽狂妃

白素素

混世狂兵

零零猫

剑道之皇

一叶障目